基諾語將茶稱為“啦博”“啦”是依靠,“博”是芽葉,意譯過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芽葉”。一般基諾族人對茶樹有5種稱呼:“啦博阿則”——茶樹、“啦博阿十拉”——野茶樹、“啦博則里”——老樹茶、“啦博則嫫”——大母茶樹、“接則”——搖錢樹。這些不同的稱呼表明基諾族對茶樹十分的重視,有著綿長悠久的種茶歷史和古老豐富的茶文化,基諾族世代居民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基諾族的種茶歷史,可以追溯到關(guān)于瑪黑瑪妞的創(chuàng)世神話。據(jù)說,當年瑪黑瑪妞帶著茶籽躲進了大鼓中,后來在“司米卓杰”種植茶樹繁衍后代,形成了基諾族。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孔明南征時到基諾山附近,落隊的士兵追趕上大部隊后,為了嚴明軍紀,孔明沒有收留,但是贈送了茶籽,希望他們種茶為生,這些士兵就是基諾族祖先,他們世代種茶為生。
據(jù)史料記載,元代開始,攸樂山開始納入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范圍,明代時基諾山的茶園面積達到4000余畝,茶葉年產(chǎn)量在2000擔左右,茶葉可以換取鹽、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清代時,基諾山人口曾一度達到上萬,茶園面積有上萬畝,茶葉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清政府在基諾山建攸樂城,設(shè)立攸樂同知。清代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記載道:“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月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數(shù)十萬人。”攸樂同知主要職責就是維護六大茶山事務(wù),督促茶農(nóng)茶商采茶運茶并統(tǒng)一加工成各種普洱茶。檀萃在文獻中將攸樂山排在六大茶山之首,并寫道“入山做茶者數(shù)十萬人”可見當時攸樂山茶葉產(chǎn)量之高,種茶事業(yè)之興隆。而且,攸樂山茶葉以其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物種資源,優(yōu)質(zhì)的茶葉品質(zhì),在清代曾一度成為貢茶,有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記載為證:“茶產(chǎn)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于赤土或土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p>
攸樂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最西部,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一千多年前,攸樂人開始在小黑江兩岸種景;明朝中期,至少有四千畝以上;清咸豐以前,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1941年后,因戰(zhàn)亂及連年燒山開地種糧,茶園損毀很多,到上個世紀70年代,保存下來的古茶園有三千多畝左右。2004年,西雙版納州古茶樹古茶園普查隊調(diào)查結(jié)果是攸樂古茶園有2900多畝,古茶樹茶園大部分在海拔1100-1500米之間,多為林茶混交林,屬云南大葉種,葉型分為長葉橢圓型兩種,茶葉分布紅梗綠芽和綠梗綠芽兩種,其中,亞諾古茶園還發(fā)現(xiàn)有中葉型茶種。攸樂古茶園主要分布在亞諾(意為“山后邊的寨子”)、司土老寨(意為“總管太陽鼓的寨子”)
和么卓(么卓即“卓巴”,意為“長老被哄來的寨子”)、巴飄(意為“從祖先蔓蒂上落下來的寨子”)等村寨。亞諾古茶園為大面積混雜林荼園,海拔1200-1500米之間,總面積1800多畝,古茶樹大部分基圍粗在0.5——12米之間,主干胸圍在03-0.8米之間,樹高2——3米,每畝密度100株左右,樹齡在300年以上;司土老寨海拔1100——1300米,有多片混林古荼園,面積800余畝,茶樹密度每畝100株左右,多為砍伐后重新萌發(fā),最大一株老樁高04米,圍粗1.10米,株高3.3米,樹齡約400年;么卓、巴飄兩村古茶樹面積220畝,生長于茂密的灌木叢中,俗稱“荒野茶”,茶樹基部圍粗O.4-1.38米,主千胸圍0.3——0.9米,高3——3.15米,每畝密度40株,樹齡約150年。
基諾族(攸樂)與茶的故事早在1700百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