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是有需要才有發(fā)明,茶器的造型與人們飲茶時的要求息息相關(guān)。
想對某個時期茶器的造型特征進行研究,必須先了解當(dāng)時人們的品飲方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都有一套獨特的品飲方式,這些飲茶方式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厝藗兊纳盍?xí)慣、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同時也決定了茶器的種類與造型。
異域茶文化
印度人舔茶,茶水盛在茶盤里,且絕不用左手遞送茶器,這里所需要的最主要的茶器就是茶盤,且應(yīng)有一定的深度,以便盛裝液體茶;
阿根廷人圍著大茶鍋坐在一起用吸管吸茶,茶鍋與吸管則是他們最主要的茶器;
而俄羅斯人飲茶則是吮吸茶碟里的茶湯。
這些大相徑庭的飲茶方式必然導(dǎo)致茶器種類與造型的大不同。因此,在研究茶器的造型藝術(shù)之前,先對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厝藗兊娘嫴璺绞阶饕环接懯潜厝坏摹?/p>
品飲方式則是唐代茶器專業(yè)化的先決條件。陸羽提出了四條制作茶器的“章法”,即:
因材因地制宜;持久耐用;益于茶味,不泄茶香,力求雋永;雅而不麗,宜檢。這只是當(dāng)時茶器造型設(shè)計理念的一般原則,針對不同的功用如碾茶、煮茶、飲茶等,都要有不同的器具與之相配,不同的飲茶方式需要不同的器皿,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茶在我國的飲用方法大致經(jīng)歷了煎飲法、羹飲法、煮飲法和沖泡法幾個階段。
煎飲時代,茶并沒有作為一種飲料,而是藥用,談不上飲用的器具。
羹飲時代,茶是食物的一種,當(dāng)時的飲茶方式是“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嚼飲者無異也”即將茶與蔥、姜、橘皮等放在一起,煮出的湯汁如同菜湯一般。如此煮法,只要一只鍋類器具即可,煮熟就行,也不需要其他特殊的器皿。
煮飲時代有煎茶法和點茶法兩種飲茶方式。
一,煎茶法需要碾具將茶餅?zāi)胨槌刹枘?,然后用專門煎水的釜或銚煎茶,對釜的要求是沸點要在中心,這樣容易讓茶味溢出;飲茶要用碗,陸羽對碗的要求“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即碗口需侈,碗腹較淺,碗要有圈足,易端防資,適合飲茶。
二,點茶法要有注湯的瓶,即我們現(xiàn)代所指的茶壺,壺嘴得彎曲細長控制流速流向。宋人蔡襄《茶錄》云:“湯瓶,瓶要小者易侯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闭{(diào)茶膏要用茶筅;喝茶用茶盞。
茶的飲用方法在唐代經(jīng)歷了一個大變革,唐一改之前粗放式的飲茶方式,以更為精細化、人性化的方式代替,茶器從食具、酒具中慢慢分離出來,茶文化與茶器文化在唐代都有有大的發(fā)展并達到一個顛峰。
唐代,尤其是唐代后期,應(yīng)是煎茶法和點茶法并行的時代。
其中,煎茶法是唐代最為主要的飲茶方式,也是陸羽《茶經(jīng)》中力推的方法,又稱為“煮茶法”。在《茶經(jīng)》中專有一章來介紹,名為“茶之煮”,在這一章中陸羽描述了煎茶的整個繁雜過程。針對采茶、炎茶、煎茶再到飲茶這一過程,陸羽提出了“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p>
這“九難”形象地將煮茶法整個過程的要點概括:
從“炙茶”開始,“承熱用紙囊貯之;其火用炭;其水,用山水上,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初沸,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二沸,出水一瓢,以竹英環(huán)激湯心,則量末,當(dāng)中心而下;三沸:勢若奔濤濺沫之時,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茶到此時才算是煮好了,開始飲茶,要將煎好的茶水用茶碗分盛“凡酌置諸碗,令沫偉均……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弊詈蟛拧俺藷徇B飲之”。這才完成了飲茶的全過程。這一整套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煎茶”。
《茶經(jīng)》中所記載的“煎茶法”可謂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精彩、繁復(fù),因我們現(xiàn)代飲茶方式的不同,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
對于唐代煎茶法的場景,我們只能從現(xiàn)存的唐代繪畫中領(lǐng)會其中的風(fēng)釆,例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就形象地描繪了唐人煮茶的場景。《蕭翼賺蘭亭圖》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兩位僧人與一名文人雅士在一起品若雅談的場景,是一幅極為典型的唐代寺院茶事禮儀圖,從研究唐代茶事的角度出發(fā),畫面左下角一老一少兩個侍者煮茶調(diào)若的場景是最大的亮點。畫中布置了一組唐人煮茶的茶器,包括風(fēng)爐、則、茶合(盒)、蓋、盞托等,風(fēng)爐與簽正在煮茶,老人用長則將茶盛出,少年手托茶盞在一旁等待老人將煮好的茶湯盛于盞中,這一老一少的動作將煮茶場景演繹的惟妙惟肖,這是對《茶經(jīng)》中所描繪的煮茶法的傳神寫照。
另外,《唐人宮樂圖》同樣描繪了唐人飲茶作樂的場景,不過這幅圖只繪出了唐朝仕女飲茶、調(diào)琴的場景,茶湯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飲茶時用長柄茶構(gòu)將茶湯從茶釜中盛出,倒入茶蓋中飲用,之前備茶、炎茶、碾茶、煮茶等過程應(yīng)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從圖中我們可看到當(dāng)時飲茶所用的器具為碗,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說這也是唐代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xiàn)。
點茶法又稱庵茶法,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大約為唐代晚期,其特征是煎水不煎茶,茶先碾成末,先行被放置在茶盞里,調(diào)成茶膏,注水后用茶憲回環(huán)擊拂。點茶法在宋代得到很好的發(fā)揚,逐漸地成熟。
點茶法是在宮廷內(nèi)部及士大夫階層少數(shù)人采用的貴族化方式。點茶法的產(chǎn)生,與其說是“斗茶”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打下基礎(chǔ),毋寧說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茶道問世的社會需要。到宋代,點茶法才普及,是唐代“茶宴”、斗茶等貴族化風(fēng)氣為北宋統(tǒng)治者階級所吸納、發(fā)展,由于官本位的影響,普及到民間而成為時尚。點茶法的問世有兩點歷史貢獻,既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茶器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
在點茶法里用到的水稱為“湯”,唐人對“湯”的要求極高,唐人蘇所撰《十六湯品》專講點茶法中水的級別。唐代的茶水稱為“茶湯”,而點茶用的壺被稱為“湯瓶”、“茶瓶”或“茗瓶”,這是點茶法最為重要的器具,在唐代被稱為“注子”?!包c茶對茶壺的要求較高,注水的水流不能緩急不均,不能斷斷續(xù)續(xù),不能快灣速傾,壺的嘴要適于控制水的流向、流速、流量,長嘴深腹的“瓶”是比較符合要求的茶器。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