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網(wǎng)(www.puerlife.com)2011年12月29日資訊:從臺灣到位于滇南的蒙自鳴鷲鎮(zhèn),直線距離約為2116公里,165年前,交通不發(fā)達,從鳴鷲走出的臺灣知府曹士桂,花了7個月的時間,長途跋涉赴臺灣淡水就職。蒙自鳴鷲人深以這位先賢為榮,更相信是他,在1847年將普洱茶最早帶到了臺灣,奠定了普洱茶在臺灣廣受歡迎的基礎(chǔ)。然而在業(yè)界,這一推論尚沒有得到最終證實。究竟普洱茶是何時進入臺灣的?又是誰將普洱茶帶到了臺灣?
榮耀 蒙自走出臺灣知府
曹士桂從小聰敏好學(xué),22歲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至1847年任臺灣知府。
“雖地處滇南偏僻的山區(qū),但鳴鷲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清雍正十年(1733年)鳴鷲村興修了文昌宮,曹士桂的故居就在文昌宮旁?!兵Q鷲鎮(zhèn)文化服務(wù)中心主任王文慧一邊帶著記者穿過一條窄巷,一邊介紹。一群放學(xué)回家的孩子走在這條當年曹士桂曾走過的巷子里,問起曹士桂,他們有點靦腆,點頭說知道,又搖頭說不知道他的故事。
據(jù)《曹氏家譜》載,曹氏祖先原是南京元縣人,明初從征云南,入大理籍,后為避兵亂舉家遷入鳴鷲村。生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的曹士桂出世那天,據(jù)說恰好有一對燕子歡鳴著飛來房廳前筑巢,故他降生的房間被稱作“燕來堂”,不知是否與此有關(guān),曹士桂從小聰敏好學(xué),22歲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至1847年任臺灣知府。
跨進曹氏故居大院,幾棟古樸的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映入眼簾,由正堂、兩耳房、兩廂房、廚房組成的四合院雖然有些破損,但依稀還能看出當年的氣勢。只是現(xiàn)在已提供給學(xué)校用作教師宿舍的古建筑,再找不到先人的痕跡,而王文慧所說的“曹士桂是第一個將普洱茶帶到臺灣的人”這一說法,更是無從考證。
在當今茶界,有“普洱茶產(chǎn)于云南,存于香港,發(fā)揚光大在臺灣”之說,臺灣茶人對普洱茶極為推崇,將其比喻為學(xué)富五車的智者。一個不太準確的數(shù)據(jù)是,如今臺灣2000萬人口中,經(jīng)常飲茶的人口占60%,每年每人平均消費茶葉超過1公斤,而普洱茶的消費大約占5%,即每年每人約消費0.05公斤,每年臺灣的普洱茶消費量約1000噸。但目前業(yè)界對普洱茶流入臺灣的具體時間,尚沒有一個準確詳盡的考證和定論。
猜想 云南人將普洱茶帶入臺灣
這是一個合理的猜想:1847年,蒙自舉人曹士桂渡海入臺任職,普洱茶隨之流入臺灣,比范增平先生所說的1870年提前了20多年。
據(jù)資料記載,清代以后,香港一直是普洱茶銷往南洋一帶的集散地,故不少人認為,早期普洱茶進入臺灣與廣東人入臺有很大關(guān)系。臺灣中華茶文化學(xué)會理事長范增平說:“據(jù)臺灣老一輩的人回憶,大約是在臺灣開放港口通商時期,往來兩岸經(jīng)商的人因個人有飲用普洱茶的習(xí)慣將茶帶到了臺灣。我認為這是比較合理的說法?!?br />“廣東人出現(xiàn)在臺灣,大約在1870年時有比較清楚的記載?!狈对銎皆谂_灣多處走訪,調(diào)查普洱茶在臺灣的推廣過程,據(jù)其介紹,一位居住在臺北的蔡姓老人明確表示,受祖父影響,自他記事起家中一直飲用普洱茶。“該戶人家是移居臺灣的第四代,原籍廣東省揭陽縣,祖父告訴他們,過去一直喝這種茶、到臺灣后這個習(xí)慣也未改變?!狈对銎秸f。
事實上,不同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普洱茶價格一路飆升,不少臺灣人將其當作藝術(shù)品珍藏,早年的普洱茶在臺灣受到歡迎,有著經(jīng)濟和節(jié)儉的因素。過去能用正統(tǒng)茶葉天天泡茶的人家并不多,一般僅限于客人拜訪或舉辦喜事宴會時用。普通家庭往往只用茶?;蛏僭S茶葉泡上一壺淡茶,泡至無味后仍舍不得倒換茶葉,而普洱茶耐泡,反復(fù)數(shù)次加水仍味重色濃,自然受到了青睞。
但王文慧并不認同是廣東人最早將普洱茶帶到了臺灣,在她看來,是家鄉(xiāng)走出去的那位“清節(jié)為風(fēng)”的清代臺灣知府,將普洱茶千里迢迢帶到了臺灣?!斑B橫所撰《臺灣通志》對曹士桂的評價為‘性恬淡’,他喜歡煮水烹茗,以茶會友,赴臺時將普洱茶隨身帶至臺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绷硪环矫妫跷幕鄯治稣f,古時鳴鷲交通便利,是滇南到滇東的必經(jīng)之地,舊時為重要的物資集散、貨物流通、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驛站,來來往往的馬幫和商客帶來了各色產(chǎn)品,其中當然包括普洱茶。
這是一個合理的猜想:1847年,蒙自舉人曹士桂渡海入臺任職,普洱茶隨之流入臺灣,比范增平先生所說的1870年提前了20多年。那么,有沒有確切可信的史料可以佐證呢?
佐證 《宦海日記》頻提 “普茶”
曹士桂寫的《宦海日記》記載了當時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狀況,日記還多處提到普洱茶,為尚無定論的普洱茶傳入臺灣提供了一個更早的時間點。
在云南省博物館的數(shù)萬卷古籍中,半卷殘破的《宦海日記》靜靜躺在其中,歷經(jīng)百年,這本線裝日記墨黑的封面已經(jīng)褪去了原有的莊重色彩,內(nèi)頁中也多有殘缺。畢竟,它曾經(jīng)在一個賣刀煙的村女樊汝清的手中,隨著她熟練的秤煙、捆煙動作,被一頁頁撕下,裹著刀煙絲被不同的顧客帶走。
這本《宦海日記》的原主人就是曹士桂。今日,走在曹士桂的故鄉(xiāng)鳴鷲鎮(zhèn),處處可見當?shù)厝藢@位古賢的懷念,橫刻“淡水清風(fēng)”四字的曹士桂墓保存完好,文昌宮旁,一棵古梅郁郁蔥蔥,鳴鷲人都說,這是曹士桂病逝臺灣淡水后,當?shù)靥┭湃怂蛠淼摹瓪v任多地知府的曹士桂,在出仕12年的為官生涯中,他習(xí)慣于細致記錄下任職地區(qū)的自然情況、官場現(xiàn)狀、百姓生活和個人的日常事務(wù),包括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臺灣的見聞。據(jù)曹士桂的五世孫曹子錫老先生回憶,其年幼看見過的《宦海日記》至少有十四本,經(jīng)匪患兵亂都遺失了。
省博物館中的半卷《宦海日記》,記載著游子曹士桂在那個不復(fù)再來的年代真實的所思所感,若不是1952年臘月的一個趕集日,曹家人碰見賣刀煙絲的樊汝清撕下《宦海日記》泛黃的紙張用以包扎刀煙絲,日記中那些有關(guān)臺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狀況的真實記述也就此消失。更何況,日記還多處提到普洱茶,為尚無定論的普洱茶傳入臺灣的確切信息,提供了一個更早的時間點。有關(guān)記錄很多,譬如:“十六日(即1847年4月1日),晴,午后起風(fēng)。楊三兄赴番仔,送普茶一元。”“二十一日(即1847年4月6日),……送王大兄普茶一元,帽花一朵?!?br />曹士桂日記中提到的“普茶”,是否就是云南名茶“普洱茶”呢?翻開清代《普洱府志·食貨志》,據(jù)卷十九記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彼^“銀生府”,1100年前應(yīng)在今普洱地區(qū)和西雙版納州境內(nèi),由此可知,古時“普洱茶”也稱“普茶”。另一方面,與“普茶”一同出現(xiàn)的“一元”,應(yīng)該是當時普洱茶的計量單位,據(jù)《大清會典事例》載,清時云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而古代漢語中,“元”與“圓”同音同意?!安苁抗鹪婕倩剜l(xiāng),然后才從蒙自啟程赴臺任職?!蓖跷幕壅f道,“在他打點的行李里,一定帶上了身為云南文人的他所喜愛的普洱茶,作為自己日常享用的飲品和饋贈同仁好友的禮品?!?br />離開曹士桂的故居,紅漆大門在風(fēng)中嘎吱作響,仿佛吟誦著那首他在臺灣巡查時,看到民眾生活疾苦難以溫飽,心中深深同情且擔(dān)憂而寫下的詩句:“竹籬茅舍結(jié)村居,半飽薯芋半飽魚?!辈∈藕螅苁抗鹪诒吹牡傩盏纳钋楦卸髦罗o別了那片土地,得以返回他日夜思念的故鄉(xiāng),那天,“臺人罷市以哀”“淡民沿途而祭”。
普洱茶,卻永遠留在了那里。只是再沒有人知道,究竟是誰第一個,將承載著厚重茶文化的普洱茶帶到了臺灣。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ǎng):www.jcbat.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