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業(yè)的發(fā)展和變革:(一)我國茶業(yè)重心的由東南移 (1)
宋元主要是宋代,是我國茶業(yè)發(fā)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時代。因此,史籍中也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茶業(yè)的變革和發(fā)展,集中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隨氣候的由暖變寒,我國茶區(qū)北限南移,南國茶業(yè)獲得了明顯發(fā)展;第二,由于各地飲茶的更加普及,城鎮(zhèn)茶館林立,茶館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其三,適應大眾飲茶的需要,這一時期的茶類生產,開始由團餅向散茶的方向逐漸轉變;最后是宋代與遼金長期對抗,因邊防和向金人貢納需要,宋由征稅自由買賣,改行唐代未能推行的官營官賣的榷茶制度。在上述四點中,茶類生產的轉變,即以生產團餅變?yōu)樯a散茶的改革,對后來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最大。
(一)我國茶業(yè)重心的由東南移
如前所說,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由于六朝基本上都定都建康,我國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重心,也由西東漸,至唐朝中期設貢焙于顧渚,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心,就明顯地轉移到包括贛東北在內的浙西茶區(qū)了。但是,由于從五代至北宋的這段時間內,我國氣候明顯由暖轉寒,宋代的常年氣溫,一度較唐代暖期要低2—3℃①,北部特別是臨界地區(qū)的茶園,茶樹大批凍死,茶樹推遲萌發(fā),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宋代貢焙的南移建甌。換句話說,也就是促使宋代茶業(yè)的重心,由東進一步又向南轉移。
先說貢焙。唐朝貢焙在顧渚,每年清明前能按期將茶葉送到東都洛陽和京城長安,那么,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與顧渚的距離更近,為什么要舍近求遠,棄坦途而就艱程,把貢焙移至建安北苑(在福建建甌東)呢?這主要是氣候因素。因為在北宋,適值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車,顧渚貢焙采造的貢茶,不一定能及時在清明前如數貢到。而這時北苑的茶葉,如宋人詩句所反映:“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②;以及“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③距京城的路途遠則遠,但清明前能保證如期獻到開封,自然也只好把貢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其實以建茶作貢,也非始宋代,如吳任臣《十國春秋》所記,早在閩康宗通文二年(937),“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④,即開始入貢。之后,閩為南唐所滅,南唐在保大四年(946)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挺臘茶之貢,……始罷貢陽羨茶”①。入宋后,據《建安志》記載:在太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始置龍焙,造龍鳳茶”②。關于建茶的入貢和唐宋貢焙的更易,在近見的有些論著中,有的據《十國春秋》稱起始于閩或南唐,有的據《建安志》稱起始于宋初,諸說不一。其實如上錄史料所說,建安北苑貢茶和貢焙的設立,有聯系,但并不是一回事。應該說,建安貢茶,起始于五代時的閩通文年間,其后南唐繼之,甚至一度還廢除了宜興和長興之間的顧渚貢焙。但是,宋建政以后,起初也和唐一樣,仍以顧渚為焙和以顧渚紫筍入貢;在北苑正式“始置龍焙”,如葛常之所說:“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③,即貢焙正式由顧渚改置北苑,還是在太平興國二年的事情。
貢焙的移易,其影響和后果,實際也帶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生產技術中心轉移的意味。因為貢焙承擔的,是專門生產御茶的任務。如唐人詩句所云:“至精至好且不奢”,“不是貢茶實貢心”;貢茶無論是選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藝,都是最好和最講究的。所以如《蔡寬夫詩話》所反映,唐朝中期以前建茶還不甚有名,“自建茶出,天下所產,皆不復可數”④,即北苑設置貢焙以后,全國其他地方所出的茶葉,就根本排不上隊了。
這里不妨以建安貢茶的發(fā)展情況為例。如《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在太平興國初年,北苑貢焙,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cbat.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