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晚唐茶道之主流形式:點茶 (1)
一 就唐宋之際的茶道形式而論,一般的觀點認為,唐代茶道以釜中煎煮為主要形式,宋代盛行點茶。這種認識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中都日”益受到挑戰(zhàn)。這是因為,任何社會風尚和社會思潮都有其發(fā)展過程,都有不同形式和風貌的過渡,轉(zhuǎn)換階段。另外,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宋代有以鍑中煎煮為主流的廣泛資料,那么,將點茶推及到宋以前的五代甚或晚唐也許是比較客觀的,這一觀點人們曾有表露,今就此作以補充、延伸。
二 眾所周知,中國是最早利用茶葉的國家,中間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就飲用而言,有煎煮飲法,碗中沖點飲法,明以后的壺中泡飲法、清代蓋碗點泡。其次飲茶方法不斷改進,不斷科學化、合理化、簡易化、不斷改變更迭。其中使人們感受最深的,也是茶業(yè)界、茶文化界極為重視的情況是:不同的茶道形式,決定了一定的茶葉性狀。陸羽《茶經(jīng)》提倡的鍑中煎煮,三沸判定的方法,要經(jīng)過炙、碾、羅、煮等環(huán)節(jié),雖然要求的是餅茶,但其碾茶不求過于細碎,并且認為茶有九難,“碧粉縹塵,非未也。”而點茶則將茶未置于茶碗茶盞中用沸水沖點,通過炙茶——碾羅——侯湯——□盞——點注這一過程,使茶餅變成茶湯。因要在盞碗中用水點注,使茶湯呈膠乳狀,所以要求茶未成面,極為細碎。后來壺中沖泡則要求的是散茶了。與上述不同茶道形式相對應(yīng),陸羽茶道要求茶色綠中泛黃,真香真味,因而顧渚紫筍、四川蒙頂為兩大佳品,為唐后宮所青睞,“夫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而到點茶盛行的宋仁宗至宋徽宗時代(這是大家都公認的),閩南的斗茶之風播及全國,斗茶崇尚白茶白餑,因而北苑茶則成為宋宮佳品。不僅如此,北苑茶區(qū)成為宋代宮廷貢茶的主要基地,也成為宋代茶學家必到之處,小龍鳳團、密云龍為茶中之王,歐陽修在二府供職二十余年方得一賜。而到了散茶沖泡為茶道主流時,宜興、長興的□茶、虎丘天池、西湖龍井、福建武夷茶、清代的鐵觀音、安徽祁紅、□源綠茶又繼而粉墨登場,在中國茶文化舞臺中各顯神通,取威天下。
上述史事表明了飲茶之道的形式和審美標準直接決定了茶葉的性狀這一歷史規(guī)律,因為茶葉的理化性狀直接影響了茶道的審美和茶道效果,或者說,茶葉性狀成為茶道形式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為:一定性狀的茶葉是一定茶道的表現(xiàn),又影響了茶道形式的變化。
此外,以上情況表明了這樣的事實;中國茶道文明即有時代性階段性差異,也具有地域性差異。而地域性在茶道文明史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影響到中國茶道主流的變化,陸羽提倡歸納的是湖州茶道為代表性的全國茶道,湖州成為煎煮茶道的宣傳中心,張文規(guī)貢茶也奉致詩篇介紹顧渚茶,因而唐宮以煎煮為其前階段的茶道主流;蔡撰《茶錄》推薦的是北苑茶,建人茗戰(zhàn)之風影響到上自朝廷下到市井貧民的茶道風尚。
三 若上述觀點成立,蠟面茶是宋代點茶道的產(chǎn)物,是斗茶道的標志,那么唐代哀帝時福建停貢橄欖,而專貢蠟面茶的史實,正是從側(cè)面反映了晚唐宮中盛行點茶的情形。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使用過的又作為自認為最珍貴的器皿供奉于佛祖的茶器,應(yīng)是宮廷茶道風尚的最真實的反映。其以下幾點應(yīng)引起注意:1、茶堝軸和茶槽子(統(tǒng)稱碾子)配合使用,其制作工藝造型質(zhì)地,與150年以后宋徽宗提倡的茶器標準甚為吻合;2、茶羅子上有極細密的篩網(wǎng),很可能是紗或粗絹,與陸羽煎茶道有曲異之處?!恫杞?jīng)》也要將餅茶碾羅成未茶,但其細碎程度有限,不是越細越好,但宋代式的點茶道要求的茶未很細,詩人詞家每以“碾成黃金粉”來形容點茶道中的茶未。3、陸羽《茶經(jīng)》沒有提到籠子,但地宮有不同質(zhì)地的籠子共兩枚,其作為茶器毫無疑問。蔡嚢《茶錄》云:“茶籠,茶不入焙者,宜密封
相關(guān)熱詞:
延伸閱讀:
·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09
·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情10-09
· 金玲瓏:風情洋溢的茶餐廳10-09
·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情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ǎng):www.jcbat.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