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 (1)
我國茶道審美文化的最著特征之一,即乃虛靜這這美也。
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就小處來說,靜乃始于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虛靜之間的辯證關系之真諦,即在此也。
不過,有些作者對于虛靜的釋義,卻止是著眼于一個“靜”字。甚至更把“虛”“靜”之間的辯證關系、主從關系,全然倒置過來,說什么“靜則明,靜則虛,靜則虛懷若谷,靜則內斂含蓄”云云;并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此類說法,真叫人聽了之后即使思忖再思忖,卻依然不得其解焉。
我聯(lián)想到蘇軾的一首詩作。此詩即把虛靜之說作為吟詠的題材,贊曰:
欲令詩語妙,
無厭空且靜;
靜能了群動,
空故納萬境。
他這里說的“空且靜”,即虛靜之謂也。誠然,虛無才堪納萬境,一切動態(tài)之美,一切靜態(tài)之美,皆堪納于虛無之中。詩道審美如斯,茶道審美亦如斯也。
對于虛靜的論述,王蒙先生就曾有過一番精詣之論,他說:“一切來自虛無,虛無中產生了一切,虛無又接受、容納了一切,這虛無不也是并不絕對地虛無,而是充實的偉大的虛無嗎?”斯言確然也,虛無精神既能拋卻一切,虛無精神卻又能容納一切。這不正是中國茶道的虛無之美的真髓之所以么?
此外,弘一法師對于虛靜的詮釋,也說得非常明白而深切。他說,“不為外物所動謂之靜,不為外物所實為之虛?!边@就從哲學理念上一語道破了“虛”與“靜”的實質精神。誠然,人們處于世俗生活之中,其內心世界被外物所實,或所動的時候,每每亦在所難免。那么一旦被外物所實,或是被外物所勸之后,自然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暫時地失卻虛靜。而通過一番自我調節(jié)之后,仍會恢復過來的,即仍會還之以虛靜狀態(tài)。但這番回復不會是一勞永逸的。這種虛靜狀態(tài)的時而失卻,時而復得,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會形成內心世界的一種矛盾運動。而不斷地解決這種矛盾,就正是今昔學人并茶人秉持虛靜之說的本意之所在也。
中國茶道的這個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規(guī)”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則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日本茶道文化屬于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在日本茶道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得要表達佛門的教義并教規(guī)。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葉?!保ㄒ浴都赔趾蜕卸U茶錄》)這證明著,日本茶道就其本質來說,它只不過是一種禪道模式耳。他們奉行的茶道美學,則是禪味至上主義的禪道美學,始終至虔至誠地追求那種充滿禪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在日本茶道壓根兒就無法感悟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誰若是讓心靈世界的全部空間,統(tǒng)統(tǒng)給宗教的教義并教規(guī)擠塞得滿滿的,哪里還有什么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可言呢。
上述關于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并不玄奧,你只須明白一點,即靜乃始于虛這個道理,就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之空間,通常情況下,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外物所實、所壓之苦:諸如繁忙的公務啦,家庭的瑣事啦,不幸的遭遇啦,突來的刺激啦,偶得的煩惱啦,這些如果統(tǒng)統(tǒng)都擠軋和堆壘在一起,你那內心世界哪里還有虛空的余地呢。若在這時品茗審美,你就得行把心靈空間的那些擠軋之物、堆壘之物,盡量排解開去。你排解得愈快、愈多,內心世界的空間便愈大,從而你才堪得以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以及賞鑒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這一切,不正是屬于虛靜之美的境界么?
由斯可知,歷代詩人兼茶人在從事詠茶的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09
·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情10-09
· 金玲瓏:風情洋溢的茶餐廳10-09
·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情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cbat.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